國際服務貿易有哪些類型(一文詳解國際貿易的相關服務)
國際服務貿易(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de)是指國際間服務的輸入和輸出的一種貿易方式。
國際服務貿易狹義的概念是指傳統的為國際貨物貿易服務的運輸、保險、金融以及旅游等無形貿易。
而廣義的概念還包括現代發(fā)展起來的、除了與貨物貿易有關的服務以外的新的貿易活動,如承包勞務、衛(wèi)星傳送和傳播等。
20世紀70年代以前,國際服務貿易在世界經貿關系中還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領域。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組織的多輪談判都還沒有考慮到要涉及這一議題。
只是在這以后,國際服務貿易的發(fā)展?jié)摿椭匾圆砰_始為人們所重視。
這里所說的當代國際服務貿易實際就是指的國際服務貿易于這最近數十年的發(fā)展。
服務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加大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服務貿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
1970年,世界服務貿易總額只有710億美元,而到1980年則猛增至3830億美元,10年間增長5倍多。
1980年以后,國際服務貿易依然保持著迅速增長的勢頭,年平均增長率約5%,是同期國際貨物貿易年平均增長率2.5%的兩倍。
到1993年,世界服務貿易額達到10300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超過1/4。
人們預計,隨著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議的實施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正式運行,各國將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也會隨之進一步發(fā)展,到本世紀末將會占全球貿易總額的1/3。
國際服務貿易的范圍不斷擴展。
如果把公認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依據其同商品貿易、直接投資的密切程度作一區(qū)分的話,大約可以得到3種類型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
一類是同國際貨物貿易直接相關的古典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如國際運輸、國際維修和保養(yǎng)、國際金融服務(主要是貿易結算服務)、商品的批發(fā)和零售等。
第二類是同國際直接投資密切相關的要素轉移性質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如股票、債券等形式的證券投資收益,經營管理的利潤收益,建筑和工程承包等勞務輸出以及金融服務業(yè)的國際信貸等。
最后一類是相對獨立于貨物貿易和直接投資的新興產業(yè)的國際服務貿易項目,如國際旅游業(yè)提供的服務、世界信息網絡的服務、視聽產品與知識產權服務等。
20世紀70年代以來,古典服務貿易項目的發(fā)展主要表現為規(guī)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加。
例如,從1970年到1980年,世界運輸服務貿易的出口額從255億美元增加到130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17.8%,低于同期世界服務貿易總額19.7%的年均增長率。
這類項目的增長仍然依賴于國際貨物貿易的擴大,是當代國際服務貿易中相對穩(wěn)定增長的部分。
要素轉移性質的國際服務貿易雖然在最近幾十年也有相當的增長,但這種增長多半也屬于規(guī)模和數量屬性的,大體上同世界經濟增長率同步。
70年代以來真正構成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fā)展的是第3種類型的服務貿易項目。
這些是國際服務貿易的新范圍、新的生長點。
以美國為例,1991年其新興服務貿易項目的出口總額為736.27億美元,占其服務貿易出口總額1751億美元的42%。
國際服務貿易在國際間發(fā)展不平衡工業(yè)化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
據統計資料顯示,1986年工業(yè)化國家在世界服務貿易中所占的比例為78.6%,其中運輸、投資凈收益、旅游收入等均占各項目的75%以上。
世界前20位服務出口大國中,發(fā)達國家占了絕大多數。
工業(yè)化國家是服務貿易的順差國。
將要素服務考慮在內,美國是主要的出口國。
但是,就狹義上的服務出口而言,法國、英國和意大利最為成功,而美國的地位則相對次之。
日本和德國是明顯的例外,兩國在貨物貿易上大幅度出超,但是在服務業(yè)上卻有結構性赤字。
在服務業(yè)中,兩國在貨物運輸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不過,工業(yè)化國家之間在國際服務市場上的相互競爭也十分激烈。
歐盟國家與美國之間為爭奪發(fā)展中國家的市場份額,相互之間存在著種種矛盾,各自在國際服務貿易上推行的政策也有較大的差異。
1995年7月26日關貿總協定在布魯塞爾通過的金融服務貿易多邊協議,美國就拒絕簽字,認為其中某些條款未能照顧到自己的市場競爭利益。
各工業(yè)化國家在國際服務市場上所占份額的變動,反映出它們在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發(fā)展不平衡。
就發(fā)展中國家而言,除旅游業(yè)、勞動匯回款等個別項目(即基于勞務輸出之上的項國)之外,它們在服務貿易上全部是逆差。
對于絕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服務并沒有為其對外部門做出積極的貢獻。
那些因勞務輸出而獲得順差的項目,通常由于缺少資本和信息,或者由于大型服務性跨國公司的控制(在旅館業(yè)、航空業(yè)等領域),而沒有能力留住大部分的附加值。
另一方面,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上尋找出口商品機會,發(fā)展中國家不得不從工業(yè)化國家進口服務,以取得進入該國商品市場進行銷售的機會。
很多這類國家的國際收支赤字,特別是在生產者服務領域的赤字,顯示出持續(xù)的、不斷上升的趨勢。
盡管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平衡,但是由于“烏拉圭回合”的《服務貿易總協定》的達成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不同發(fā)展水平的成員國將自愿或不自愿地參與到國際服務貿易的市場競爭中去。
20世紀70年代以前,世界服務貿易市場集中在西方工業(yè)化國家,70年代,中東的幾個主要產油國由于其豐富的石油收入而吸收大量的投資,成為世界上主要的國際服務輸入市場。
80年代以來,隨著亞大地區(qū)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特別是“四小龍”的崛起,東南亞的國際服務市場十分活躍。
世界各地區(qū)的國際服務市場都迅速發(fā)展,國際服務貿易的多元競爭形勢將會更加明顯。
本文內容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金鑰匙跨境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轉載請注明,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