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小常識,避免甩柜的小技巧
一、海運FOB條款下發(fā)貨人(賣方)的費用責任。
在海運貿易中,FOB(Free On Board)條款是一種常見的成交方式,即離岸價。
根據FOB條款,發(fā)貨人(賣方)需要承擔以下費用:。
起運港本地費用:。
這類費用通常包括提貨費、裝箱費、港雜費、港安費、提單費、艙單錄入費、碼頭操作費(THC)或原產地附加費(ORC)、鉛封費、報關費等。
在FOB條款下,由于貨物在離開起運港之前的一切費用和風險都由賣方承擔,因此這些費用都需要由賣方支付。
需要注意的是,起運港裝船前的艙單申報費用,如美國的AMS、歐盟的ENS等,也屬于離岸前發(fā)生的費用,因此也應由賣方承擔。
海運費及相關附加費:。
FOB條款不包含運費和保費,因此海運費(Ocean Freight)由國外買方承擔。
緊急燃油附加費(EBS)、蘇伊士運河附加費(SCS)、旺季附加費(PSS)、綜合費率上漲附加費(GRI)、直航附加費(D/A)等航運附加費與海運費密切相關,也屬于買方承擔的費用。
目的地本地費用:。
包括清關費、港口維護費、貨物處理費、倉儲費、操作費、送貨費、關稅等。
這些費用在FOB條款下由買方承擔,因為FOB條款是離岸價,不包括到岸后的任何費用。
二、貨代中的爆艙和甩柜。
爆艙/甩柜的含義:。
“甩柜”是外貿、貨代、物流等行業(yè)常見的說法,指由于船公司艙位有限,導致部分集裝箱無法裝上船而被甩下。
爆艙則是指船公司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而多放艙位,但實際需求超過艙位容量,導致艙位緊張。
甩柜的原因:。
貨運旺季時,貨量大而船公司艙位有限,容易出現爆艙,導致部分柜子被甩。
船公司為了保證滿載,多放艙位數,但實際艙位數不足,導致部分柜子無法裝上船。
誰會被甩柜:。
船公司通常會選擇運費較低、與船公司關系一般或認為不重要的客戶的柜子優(yōu)先甩柜。
貨量小、與船公司關系不緊密、貨代實力不強的發(fā)貨人更容易被甩柜。
甩柜的影響:。
甩柜會導致發(fā)貨人、貨代和貨主受到損失,如二次報關、交貨延期、客戶索賠等。
甩柜問題根源在于船公司追求利益最大化,對服務不夠重視。
三、直航與轉船(中轉)的比較。
直航與轉船的定義:。
直航:指從起運港到目的港之間不經過中轉港的直達航線。
轉船(中轉):指貨物在起運港裝上船后,在中轉港卸下并裝上另一艘船繼續(xù)運輸到目的港。
直航不一定比轉船快:。
直航雖然不經過中轉港,但可能由于掛靠港口多、航線設計等因素導致航程較長。
轉船雖然經過中轉港,但可能由于中轉港地理位置優(yōu)越、航線設計合理等因素導致航程較短。
轉船的風險:。
轉船存在壓港風險,即在中轉港等待轉運時間較長。
壓港可能導致貨物延誤、客戶索賠等問題。
海運FOB條款下發(fā)貨人(賣方)需要承擔起運港本地費用,而海運費及相關附加費和目的地本地費用則由買方承擔。
在貨代行業(yè)中,爆艙和甩柜是常見問題,需要發(fā)貨人、貨代和船公司共同應對。
同時,在選擇直航還是轉船時,需要綜合考慮航線設計、掛靠港口、中轉港地理位置等因素,以選擇最適合的運輸方式。
本文內容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金鑰匙跨境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轉載請注明,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