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賣家一款銷量達上百萬的單品被人投訴下架了,原因竟是有人搶先注冊了產品的專利并發(fā)起侵權投訴。
自己辛辛苦苦開發(fā)出來的產品被別人偷走,自己卻成為了“小偷”,到處申訴就像石沉大海…….。
對于亞馬遜的侵權政策,所有賣家都是談之色變,懲罰可以說是非常嚴重了,據預測今年的Prime Day將于7月舉行,現在時間將近,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小心,若是不小心踩中雷區(qū),分分鐘錯失爆單機會。
近期亞馬遜和律所連番出擊,恐有大批賣家倒在Prime Day前,賣家一定要警惕!。
“。
亞馬遜對33個賬號提起訴訟。
亞馬遜對于侵權向來都是零容忍的,不僅收到投訴二話不說下架listing,甚至還會聯合品牌方提起訴訟。
侵權售假賣家一般會面臨被告、侵權產品被扣押、賬號被封、向受影響買家退款等慘重后果。
最近又有兩大品牌與亞馬遜聯手,33個賬號遭指控:。
?①YETI。
知名的戶外品牌YETI與亞馬遜聯手開展第二輪訴訟,對多名不良行為者提告,指控他們試圖通過4個賬戶銷售假冒YETI產品,包括YETI廣受歡迎的Rambler馬克杯。
②佳能。
佳能作為全球知名的電子產品制造商,打擊侵權意識一直都很強,去年Q4就曾使用“報告違規(guī)”工具向亞馬遜報告了1202個侵權l(xiāng)isting。
如今更是與亞馬遜聯手,指控29個賬號在亞馬遜銷售假冒佳能電池和充電器。
觀察發(fā)現,聯合起訴幾乎都是抓商標侵權,品牌名稱及LOGO均為侵權重災區(qū),賣家切勿在listing或產品上使用,否則將要直面侵權風險。
在亞馬遜平臺,侵權屬于非常嚴重的違規(guī)行為,亞馬遜對于侵權處理的手段一般都比較嚴厲,輕則產品下架,重則直接關門。
數千家店鋪被律所起訴。
說到侵權起訴,不得不提“奮斗在一線”的流氓律所們。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至今年5月份,侵權案件多達500+,有5000+店鋪曾遭凍結。
目前仍在持續(xù)發(fā)案,Prime Day前恐怕會有不少賣家“遭難”。
相較于亞馬遜的聯合起訴,律所的打擊范圍更廣,商標、專利、版權都是他們的“搖錢樹”。
有用一個商標起訴凍結1038家店鋪的:。
也有憑4張圖片讓399家店鋪遭難的:。
還有靠一件外觀專利“干倒”251個賬號的:。
可見,不管是哪一種侵權類型,都具有超強的殺傷力。
被起訴侵權雖不及封號致命,但高昂的和解金也夠賣家狠狠地喝一壺。
若不能及時脫身,旺季的銷售計劃也會被打亂,賣家不得不防。
如何規(guī)避侵權風險?。
商標侵權規(guī)避建議:。
未得到產品品牌官方的正規(guī)授權,擅自在商品詳情頁使用對方已注冊商標,或者在出售的商品上貼有對方商標的,都屬于商標侵權。
建議在選品或上架前要做好商標查詢工作,避免在Listing上使用他人商標,哪怕是產品關鍵詞也不可掉以輕心。
專利侵權規(guī)避建議:。
①外觀專利:外觀專利侵權的判定標準為大體相似,即普通大眾通過對比,是否會將涉案產品誤認為專利產品,如易產生誤認則侵權風險高。
若所售產品與他人的外觀專利高度相似,則有較高的侵權風險,需格外留意。
②發(fā)明專利:在發(fā)明專利中獨立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最大,賣家需著重關注。
若產品落入了獨立權利的保護范圍,哪怕是改變了產品外觀仍有侵權可能,要做好全面地分析比對。
版權侵權規(guī)避建議:。
?。
按照著作權法規(guī)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受法律保護,即版權的自動保護原則。
換言之,只要在listing上使用了他人作品,就會存在侵權風險。
鑒于這種情況,賣家若想完全規(guī)避版權侵權,就必須做到“原創(chuàng)”,不然就算再小心,也有可能在未知的情況下進行侵權。
原文始發(fā)于微信公眾號(跨境者資訊):警惕!亞馬遜和律所連番出擊,恐有大批賣家倒在Prime Day前!。
本文內容根據網絡資料整理,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金鑰匙跨境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轉載請注明,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上述內容中提到了亞馬遜對侵權的嚴厲懲罰,以及律所和亞馬遜聯合起訴的情況,請問,這些措施是否會導致賣家在Prime Day前過度關注自己的產品上架和銷售情況,從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業(yè)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