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銷的實質是什么?解析什么是傾銷和反傾銷
傾銷是一種價格歧視,即出口廠商在國際市場上,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銷售商品,對進口國的某些工業(yè)造成重大損害或重大威脅,是一種不正當?shù)馁Q易行為。
與反傾銷相對稱。
傾銷是什么。
。
傾銷是指出口廠商向國際市場上以低于正常價值出售貨物并給進口國部分產業(yè)帶來重大損失或巨大威脅的不正當貿易行為。
是反傾銷的對立面。
傾銷的產品向他國或地區(qū)出口,價格低于正常價值。
如果出口方經濟是市場經濟,正常價值可根據(jù)本國銷售價和對第三方出口價來決定;如果出口方經濟是非市場經濟,正常價值應根據(jù)替代國價格和類似商品在進口國售價來決定。
而國際傾銷則是一國或一地區(qū)出口經營者為了戰(zhàn)勝競爭對手、占領市場,在本國市場上以低于正常價格或平均價格乃至成本價格出售自己的商品。
以及由此而對進口國同等或同類產品生產者所造成的損失。
傾銷是指一國(地區(qū))的生產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市場價格或低于成本的價格將其商品擠進另一國(地區(qū))市場的行為。
受到傾銷商品損害的進口國為此采取的措施稱之為反傾銷。
世貿組織的《反傾銷協(xié)議》規(guī)定,成員要實施反傾銷措施,必須遵守三個條件:首先,確定存在傾銷的事實;第二,確定對國內產業(yè)造成了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的威脅,或對建立國內相關產業(yè)造成實質阻礙;第三,確定傾銷和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按照傾銷的定義,若產品的出口價格低于正常價格,就會被認為存在傾銷。
出口價格低于正常價格的差額被稱為傾銷幅度。
所以,確定傾銷必須經過三個步驟:確定出口價格;確定正常價格;對出口價格和正常價格進行比較。
正常價格通常是指在一般貿易條件下出口國國內同類產品的可比銷售價格。
傾銷行為的受害國在開始反傾銷調查前沒有與當事成員進行磋商的義務;在審查傾銷對國內產業(yè)的影響時,需要考慮傾銷幅度的大小并確定傾銷幅度。
世貿組織規(guī)定,傾銷幅度不超過進口價格2%,傾銷產品進口量占同類產品進口比例不超過3%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傾銷幅度的低限額。
反傾銷的補救措施是對傾銷產品征收反傾銷稅。
征收反傾銷稅的數(shù)額可以等于傾銷幅度,也可以低于傾銷幅度。
反傾銷調查未結束,但可以初步裁定存在傾銷及其造成的損害,并防止傾銷在調查過程中繼續(xù)造成損害,各當事方已經得到充分的提供情況和發(fā)表意見的機會的前提下,受害成員可以采取臨時措施。
世貿組織成員應該在接到國內受傾銷產品損害的企業(yè)或產業(yè)的申請后,展開反傾銷調查。
各當事方必須得到關于啟動調查的通知。
若沒有充分證據(jù)表明存在傾銷及其損害,或者傾銷幅度或傾銷進口數(shù)量低于低限額,則應終止調查。
在世貿組織框架下,只有政府,而不是貿易商和產業(yè)界,才能采取反傾銷措施。
因此,一國的貿易商或產業(yè)界必須通過政府來啟動反傾銷程序。
?若出口產品受到調查的成員不滿展開調查的成員所采取的行動,它可以將問題提交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解決。
本文內容根據(jù)網(wǎng)絡資料整理,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金鑰匙跨境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轉載請注明,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